
-
確診個案返國應注意事項
指揮中心發布境外確診個案返國應注意事項,確保社區防疫安全
109-06-17
為確保COVID-19(武漢肺炎)境外確診個案返國時之飛航防疫安全,並降低個案入境後發生社區疫情之風險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17)日表示,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第1項第2款與第3款,規定境外確診個案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,才能搭機返國,違者將依同法第69條規定,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:
- 發病日至登機日已逾2個月,且症狀已緩解。
- 距發病日已達10天,且取得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SARS-CoV-2陰性證明(須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)。
指揮中心指出,境外確診個案搭機返臺時,仍建議全程佩戴口罩。入境時檢疫措施比照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地區入境旅客辦理:如有症狀,應於邊境採檢後進行集中檢疫,檢驗結果陰性者,接續完成居家檢疫;無症狀者,入境後應居家檢疫14天。
-
卡介苗廠牌轉換,全國合約醫療院所8月17日至8月31日暫停卡介苗接種服務
配合卡介苗廠牌轉換,全國合約醫療院所8月17日至8月31日暫停卡介苗接種服務
109-07-14
疾病管制署表示,因應今(109)年9月1日將恢復國產卡介苗提供嬰幼童疫苗接種服務,在8月17日至8月31日不同疫苗廠牌轉換期間,全國將暫停嬰幼兒卡介苗接種服務,請民眾提早於8月17日前或延後至9月1日後,帶嬰幼兒前往合約醫療院所進行接種。
我國卡介苗係疾管署持有許可證,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製造,因國產卡介苗製程不及供應接種需求,為避免疫苗短缺,現行使用之日本製卡介苗是以專案進口方式採購,做為過渡時期之替代方案。因日本製卡介苗尚未取得國內藥品許可證,而國產卡介苗已可穩定供貨,因此自9月1日起,恢復以國產卡介苗供應嬰幼兒接種服務。
疾管署指出,考量國產卡介苗與日本製卡介苗,二者稀釋方式及施打劑量有所不同,為避免轉換期間新舊疫苗併存時,發生接種誤失,故於8月17日至8月31日期間,全國暫停卡介苗接種服務,以利接種單位確實完成疫苗轉換之各項前置準備作業。
現行卡介苗建議接種時程為出生滿5至8個月,在全國暫停卡介苗疫苗接種服務期間,建議民眾可與合約院所聯繫,將接種時程延後至9月1日後再前往院所進行接種。如民眾有前往結核病高發生地區之出國需求,因卡介苗原於出生後滿24小時即可進行接種,建議可提早於8月17日前,攜帶寶寶前往院所,向醫師說明欲提前接種之原因,經由醫師進行卡介苗接種前評估,如無接種禁忌,亦可提前完成接種作業,以提供寶寶足夠的抵抗力。 -
確診個案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陰性,可解除隔離
確診個案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陰性,可解除隔離
109-06-17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17)日表示,考量長期隔離治療對個案身心之影響及醫療資源使用之適當性,經參考國際作法及相關研究實證並諮詢專家後,將現行確診個案解除隔離條件,由連續3次呼吸道檢體檢驗陰性,調整為連續2次檢驗陰性即可解除隔離。
指揮中心指出,目前各國對確診個案之解除隔離條件均為「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SARS-CoV-2為陰性」,另依據韓國對285名復陽個案及其790名接觸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,經2次採檢陰性解除隔離之個案,已無傳播風險。因此指揮中心於諮詢專家意見後,修訂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」,確診個案同時符合下列三項條件,可解除隔離:
(一)住院隔離至症狀緩解至少3天;
(二)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(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)檢驗SARS-CoV-2為陰性(解隔之採檢於同日應採檢鼻咽擦拭液、咽喉擦拭液或痰液共2種檢體,且2種檢體檢驗結果皆須為陰性);
(三)距發病日已達10天(無症狀者距第1次採檢陽性已達10天)。
指揮中心表示,確診個案解除隔離後,除特殊情況外,無須再進行採檢;若因故採檢結果再出現陽性,除特殊情況外,個案無須再入院進行隔離治療,維持自主健康管理即可,亦不用再次匡列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。此外,如解除隔離後仍在居家檢疫/居家隔離期間,無須再繼續執行居家檢疫/居家隔離至期滿,採行自主健康管理即可。
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」相關防疫措施將依防疫需求隨時更新,並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(https://www.cdc.gov.tw)。 -
國內疫情處於低點,仍須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,加強防蚊滅鼠措施
國內疫情處於低點,仍須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,加強防蚊滅鼠措施
109-06-09
疾病管制署表示,受到COVID-19(武漢肺炎)疫情影響,民眾防疫意識提升,連帶使國內多項傳染病疫情下降且低於去年同期。惟近期鄰近國家(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)登革熱疫情升溫,且入境旅客增加,請民眾加強防蚊措施,如出現發燒症狀,應儘速就醫,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;醫師診治到疑似個案,除了應注意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外,對於登革熱、屈公病等也應提高警覺。
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,上週(5月31日至6月6日)國內類流感及腸病毒就診人次較去(2019)年同期分別下降71.1% %及88.2 %;其他呼吸道傳染病,如:麻疹、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、德國麻疹、百日咳等確診病例數較去年同期下降39%至100%;蟲媒傳染病,如:日本腦炎、恙蟲病、登革熱確診病例數也較去年同期下降43%至100%,推測是因為民眾落實戴口罩、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,加上邊境管制政策,除了阻絕武漢肺炎傳播外,也同時預防感染其他傳染病。
疾管署進一步指出,較上述傳染病趨勢不同的是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,今年累計5例,較2016至2019年同期(分別為3、0、1、0例)為高;病例居住地分別為南部3例、北部2例;自2010年以來累計19例,以男性12例(佔63%)為多,年齡以40歲以上15例(佔79%)為多。提醒民眾除了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外,也應落實「不讓鼠來、不讓鼠住、不讓鼠吃」措施,隨時做好環境清理。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,應佩戴口罩、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,並以稀釋漂白水(100cc市售漂白水+1公升清水)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,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。
疾管署再次呼籲,國內整體疫情雖處於低點,但民眾平時仍應落實正確勤洗手、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,並應做好環境整頓,加強巡、倒、清、刷,以降低疫情傳播的風險;如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,並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,以利及時診斷治療及通報。 -
記錄每個關鍵時刻!「COVID-19臺灣防疫關鍵決策網」上線
記錄每個關鍵時刻!「COVID-19臺灣防疫關鍵決策網」上線
109-06-07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7)日表示,全球受COVID-19(武漢肺炎)疫情肆虐,臺灣仍有效且快速地因應及控制,使疫情對民眾生活的影響降至最低。為記錄本次防疫經驗,衛生福利部特別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項防疫政策的決策過程,並將此「臺灣模式(Taiwan Model)」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,向民眾及各國說明臺灣防疫成功因素、衛生醫療體系基礎、重大政策等,使各界了解臺灣的公衛實力,證明Taiwan can help, and Taiwan is helping!
指揮中心指出,「COVID-19臺灣防疫關鍵決策網」設有中英文版介面,內容包含「決策關鍵時間軸」、「成功防疫因素」、「臺灣衛生醫療體系基礎」、「重大政策」4大部分:
一、決策關鍵時間軸:顯示臺灣及國際間累計確診數,對照臺灣各項決策時間點,展現臺灣各項超前部署決策脈絡。
二、成功防疫因素:歸納「SARS經驗」、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」、「資訊公開透明」、「良好的資源分配」、「及時邊境管制」、「智慧社區防疫」、「先進的醫療科技」、「優質國民」等8類,以簡單、條列式的敘述方式,搭配圖片進行簡要說明,防疫的成功是仰賴中央、地方齊心一力對抗病毒,及國民高素質的配合。
三、臺灣衛生醫療體系基礎:說明臺灣過去長期於醫衛領域的耕耘,建立優良衛生醫療基礎,以有效且迅速執行防疫作為。
四、重大政策:針對防疫過程各項重大政策內容,進行詳細描述。
更多資訊可至「COVID-19臺灣防疫關鍵決策網」瀏覽(網址:https://COVID19.mohw.gov.tw/),並歡迎大家踴躍分享。 -
國內疫情趨緩,口罩國家隊助內也援外
109-06-02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2)日表示,因應COVID-19(武漢肺炎)疫情趨勢,為合理配置口罩需求,我國自今(109)年1月31日持續採行口罩徵用政策至5月底,並提升口罩產能,從日產271萬片提升至日產近2,000萬片。
指揮中心指出,另為落實公平性,我國首開全球之先,於2月6日實施口罩實名制,國人可在6千多家藥局/衛生所以健保卡購買口罩,並於3月21日及4月22日分別再開啟實名制2.0及3.0,民眾網路預購後於超商/超市領取,甚可直接在超商預購/領取,提高口罩取得可近性;口罩購買數量,隨著日產能增加,從7天2片提高至14天9片,至今總計提供超過7億片口罩作為民眾民生使用。另為照顧海外國人,在出口禁令之下,4月9日開放國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給海外國籍配偶或二親等內親屬。
指揮中心進一步指出,鑒於國內疫情穩定趨緩,且庫存數量足以因應疫情周轉,自6月1日起採定額徵用每日800萬片,其餘數量開放內銷或外銷,但口罩實名制仍繼續並行,讓口罩國家隊打國際盃之餘,國人仍買得到一片5元的台灣製(MIT)口罩。另攜帶、郵寄或快遞至海外不再設限且不需申請輸出許可。一旦口罩庫存量低於1億片,將提高徵用量至1,200萬片。
指揮中心表示,目前國人整體口罩需求大致可被滿足,感謝國軍後備人員全力支援、紡織所統籌口罩徵收實務,以及中華郵政擔負物流重任。未來將推動新的品管機制,以確保MIT品質形象,並輔導業者取得各國認證,將國內防疫物資產業推向國際市場。 -
完善醫療照護體系並擴大檢驗量能,守護國人健康
完善醫療照護體系並擴大檢驗量能,守護國人健康\
109-06-02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2)日表示,因應國際COVID-19(武漢肺炎)疫情傳播趨勢,指揮中心持續強化醫療照護體系,並已達成三大目標:
- 減緩散播速度:避免短時間內感染個案暴增,衝擊醫療體系及社會日常生活,一旦發現個案,隔離密切接觸者,降低傳播風險。
- 保全核心人力維持醫療照護體系運作:避免機構內工作人員感染,一旦發生群聚事件,立刻採取介入措施,控制其影響範圍及人數。
- 降低重症及死亡人數:輕重症分流,調整醫療順位,將資源挹注於重症個案照護。
指揮中心表示,為完備部署國內醫療診治應變,持續擴大檢驗量能,目前已設有45家指定檢驗機構,每日最大檢驗量達5,900件以上,檢驗件數占整體量能4%,並提升檢驗時效,於24小時內取得檢驗報告;此外,持續盤點醫院收治量能,現有負壓隔離病房963床、普通隔離病房1,031床與專責病房2,175床,總床數共計4,169床,整體空床率68%;於醫療資源充足階段,個案優先收治於醫院,若疫情擴大,醫院病房不足因應,則將輕症及已無積極治療之確診患者,收治於目前開設的27處集中檢疫場所;若病人數仍超過醫院病房與集中檢疫場所負荷,則使用組合式負壓隔離艙,快速組裝,立即擴充收治量能。
指揮中心指出,為確保長照體系運作,避免群聚感染,盤點住宿型長照機構收治量能,現有空床數約12,000床,另各地方政府亦規劃住宿型長照機構集中收治場所共計1,200餘床,以利於機構發生確診個案時,可優先將被匡列為接觸者之機構住民移至集中收治場所,提供1人1室隔離,並適時調度人力提供照護,防範疫情在機構內擴散。
指揮中心表示,將持續推動醫療應變整備策略,完善醫療照護體系,確保若有疫情爆發時,有充足的醫療量能應變,守護我國人民健康。 -
敦睦艦隊群聚調查結果
敦睦艦隊群聚調查結果出爐,疫情僅止於磐石艦
109-05-26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26)日公布本次敦睦艦隊COVID-19(武漢肺炎)群聚疫情調查結果,共發現36名病毒核酸檢驗陽性之確定病例和8名血清抗體陽性之極可能病例,所有病例皆為磐石艦人員,該艦已有四波人傳人疫情。確定病例中最早發病日為抵達帛琉之前,且感染源不明,顯示3月當時國內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,然而經密切監測與追蹤,本起群聚事件並未造成帛琉及台灣社區次波傳染。
指揮中心表示,本次群聚疫情共36名確定病例,男性32名,女性4名,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。25名有症狀者發病日介於3月10日至4月22日,主要症狀包含:嗅覺異常、咳嗽、喉嚨痛等;另有11名確定病例及3名極可能病例無症狀。調查確定病例之住宿艙間分布,並無特別時間與空間群聚現象,研判住宿艙間並非主要傳播地點,較可能是人員艦上活動空間狹小且密切接觸而傳播。相較法國戴高樂號或美國羅斯福號航空母艦,此次磐石艦群聚侵襲率較低,且疫情未快速傳播,推測與該艦推行全艦人員佩戴口罩、分批分流用餐、加強環境清消、每日體溫監測等有關。
因應本次群聚,指揮中心參考美國國防部資料及感染管制相關指引,並邀集國內專家及相關單位召開會議,針對國軍防疫提供下列六項建議措施:
一、依任務、性質及工作環境等屬性,依疫情狀況分級規劃應變處置;
二、於軍艦配置即時診斷設備,或建立急件送驗機制,協助鑑別診斷;
三、建立獨立雙軌回復機制,強化疫情回報與資訊傳送;
四、接種重要疫苗(如:流感疫苗、MMR疫苗等),提升整體防疫效能;
五、建立內部網絡機制以簡化行政流程,並強化健康監測;
六、精進標準作業流程,確認文件內容一致性。
指揮中心再次呼籲,由於武漢肺炎感染症狀可能輕微或不具特異性,民眾仍需保持社交距離、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,落實勤洗手等防疫新生活運動。 -
國內本土病例持續零確診,生活防疫措施將鬆綁
國內本土病例持續零確診,生活防疫措施將鬆綁
109-05-26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26)日表示,考量國內COVID-19(武漢肺炎)疫情風險低,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,規劃於6月7日後鬆綁民眾生活防疫措施。
指揮中心指出,國內迄今已連續44天(超過3個潛伏期)無本土病例,顯示民眾於國內正常作息相當安全,因此若在6月7日(4個潛伏期滿)仍可維持本土病例零確診或無社區感染,將擴大鬆綁生活防疫規範,民眾只要配合實名(聯)制,及落實個人防護措施(勤洗手、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時佩戴口罩),從事各項日常及休閒活動將不再受限於人數規範。
指揮中心感謝民眾過去配合政府落實各項防疫措施,也期望未來仍繼續保持,一同守護這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。 -
每日體溫填報